1973年寒冬腊月,正值中国政治军事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12月的一天,中南海怀仁堂内,毛主席与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最终拍板决定对全国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大规模职务调整。在这项重大人事变动中场外股票配资网,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开国上将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互换职务,这意味着这位在南京军区任职十余年的老将即将南下广州,开启新的军旅生涯。
临行前的清晨,南京城笼罩在薄雾中。许世友将军整理好简单的行装,坐上了前往机场的吉普车。按照惯例,军区本应组织盛大的欢送仪式,但被许世友婉言谢绝。这位以朴实作风闻名的将军,在南京工作的十多年间,早已与这片土地和官兵们结下深厚情谊。临行前的一周,他几乎废寝忘食地工作,连续召开多场会议,将手头的重要工作一一交接给继任者。他还特意抽出时间,走遍了军区各个重要单位,与基层指战员们亲切话别。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军几乎没时间合眼。
展开剩余70%前往机场途中,随行秘书注意到许世友上车后就闭目养神。看着将军疲惫的面容,秘书心疼地示意司机放慢车速,想让首长多休息片刻。然而车辆刚驶出军区大院不久,许世友突然睁开炯炯有神的双眼,拍着大腿说:坏了!有件重要事情忘记办了!这突如其来的话语让秘书心头一紧,他快速在脑海中检索着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却怎么也想不出还有什么遗漏事项。正当秘书疑惑之际,许世友已经转向司机,用他那标志性的洪亮嗓音说道:时间还来得及,先去南京长江大桥!
这个指令让秘书更加困惑不解——临行前为何突然要去长江大桥?但他知道首长行事必有深意,立即指示车队改变路线。浩浩荡荡的车队随即转向,朝着长江大桥方向驶去。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公铁两用桥,自1968年通车以来就具有特殊意义。而这座大桥的守卫工作,正是许世友当年亲自部署的。原来,将军口中忘记的大事,是要在离开南京前再去看看驻守大桥的官兵们。就在一周前,许世友在例行检查时发现的一个情况让他至今难以释怀。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许世友带领军务部门人员突击检查大桥守备情况。凛冽的北风裹挟着雪花呼啸而过,气温骤降至零下。当许世友看到站岗的战士们只穿着单薄的雨衣和胶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这位铁血将军的眼中顿时燃起怒火。他立即命令将守桥连长叫到跟前,严厉质问道:如果这是你的亲骨肉,你能忍心看他们在这样的天气里穿这么少站岗吗?面对将军的质问,连长羞愧地低下了头。
见连长无言以对,许世友更加愤怒。他当即命令:你现在就站在这个岗位上,亲身体会一下战士们的感受!说罢,将军脱下自己的军大衣,换上战士的雨衣,亲自在风雪中站了半小时的岗。当许世友下岗时,这位铁骨铮铮的连长已是热泪盈眶,哽咽着承认了自己的失职。
许世友语重心长地说:带兵之人若不爱兵,战时谁愿与你同生共死?我理解你们的困难,今晚回去就着手改善守桥部队的保障。当晚,军区相关部门就紧急调配物资,为守桥部队配发了御寒装备。然而由于交接工作繁忙,许世友一直没能再去检查落实情况。
此刻,在前往机场的路上,许世友突然想起这个未了的心愿。想到这一别可能很久都不能再回南京,想到自己对战士们的承诺,将军内心充满愧疚。在他心中,战士们的冷暖永远是最重要的事。于是,他毅然决定改变行程,要在离开前亲眼看看守桥官兵们的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
当车队驶上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时,朝阳正穿透晨雾,为大桥镀上一层金色。许世友望着这座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钢铁巨龙,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告别,更是一位老将军对战士们的庄严承诺。
发布于:天津市华夏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